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陆芳
眼下,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在火热进行中。今年上影节最热的是什么?只要来参加的人都会明显感觉到,那就是科幻电影。
(相关资料图)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推出了科幻电影周系列活动,由主题论坛、主题展映和户外放映等组成。而仅主题论坛就有“科幻电影周主旨论坛”“科影融合论坛”和“电影科技论坛”三场。
郭帆、王红卫、陆川、董润年、张吃鱼等中国科幻电影的核心创作者,国际知名视效艺术家彼得·贝布,以及诸多优秀科幻电影的概念设计者等幕后主创及科学顾问齐聚一堂,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献计献策。
上影节上还发布了未来几年内值得关注的中国科幻电影项⽬,电影市场举行了IP影视开发大会。
潮新闻记者观察到,电影市场上的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的摊位也非常热闹,不时有来咨询版权的业内人士。此外,上海的影视基地也看中了科幻电影这一热门IP,纷纷向片方发出邀约。
如何真正实现科幻电影本土化
此次科幻电影周的核心议题是如何拍好中国科幻电影。
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中国影视技术学会高新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导演、制片人、视觉指导马平说,《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已经从西方科幻电影的范式中脱胎换骨地变成了中国制造。这不仅仅是指很多科幻电影的技术实现了本土化,也是指中国元素和中国故事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了这部电影的核心。
“科幻电影本土化是未来的趋势。”马平说,只有真正地实现了本土化,中国科幻电影才能在世界电影之林中拥有自己的位置。但是科幻电影的本土化是以人才为前提的,这不仅需要本土的技术人才和艺术人才,还需要本土各种其他领域的人才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科幻电影的本土化。对于未来本土科幻电影的人才培养和储备,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CEO姬少亭很有信心。
“你现在去一些科研院所,以及一些研发单位,就会发现很多年轻人都是科幻爱好者。在电影界,很多导演和制片人也是真正的科学爱好者,”姬少亭说,“比如《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每天都在做研究,这群年轻人都致力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故事,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制片人、微像文化CEO张译文表示,科幻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夯实科技土壤,营造科学氛围。这是许多电影人、科学家、科学博主的使命。“他们使科技的发展,切实地走到了普通人面前,不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王红卫指出,科幻是一个不能单独存在的电影类型,必须融合一个甚至一个以上的电影类型,才能给导演提供巨大的发挥空间,更可能给予观众意料之外的惊喜,而这也有助于对科幻电影有兴趣的青年导演,吸引他们在科幻电影的创作拍摄中发展、升级。
科幻电影的核心仍是情感
在很多人都认为科幻电影一定是高科技电影时,包括郭帆在内的不少科幻电影导演都强调了情感的重要性。
郭帆表示,当我们都开始拥抱“科幻电影”的时候,不能忘了电影的核心只能是情感,而不是概念。
“最近我接触到一些比我更年轻的创作者,包括一些新导演,他们提到了很多科幻项目,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关注的是科技属性中的‘高概念’,让他们兴奋的是技术。但我们不要忘掉科幻电影的本质是电影,而电影的核心是情感。如果我们的‘高概念’、高技术和情感没有关系的话,它就变成了科普,所以如何把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非常重要。”
导演董润年也表示,应该把“人”始终放在科幻电影的创作核心。
“我感觉科幻就是面向未来的现实主义,这和时代有关系,和一个社会整体的发展也有关系。生活在今天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已经习惯了高科技在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他们会自然而然地站在科学逻辑的角度进行幻想,去体验当下、考虑未来。这恰恰要求我们当下的创作要有更严谨的科学逻辑,要清楚我们面对的观众是怎样的一群人。”
此外,任何一个文艺作品都是在探讨人类情感,“科幻电影是把人类情感置于极端的情境之下,让我们有超越日常经验之外的情感体验,在这个层面上,人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
导演陆川认为,科幻电影的本质是严肃的,因为它要直面人类对自身发展、对未来世界的焦虑和恐惧。
“从科幻电影史上来看,绝大部分科幻电影都是灾难片,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人类对当下和未来的焦虑、对科技发展的焦虑。比如人工智能是否会统治这个世界或者统治人类甚至摧毁人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严肃而又真诚地探讨人类的发展,是科幻电影的使命和思考。”
科幻作家江波表示,把人性放到科幻所设想的情景里去进行描述,对创作者意味着既要描写出人性的悲欢离合,也要展现出科技之美,两者不能有失偏颇。“不管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能简单地分成两类。”
中国科幻电影如何建立自己的美学体系
《流浪地球2》之后,中国科幻电影要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科幻作家灰狐表示,很多新科幻迷是从《三体》出名以后,才对国产科幻产生兴趣的。包括这次《流浪地球2》的破圈,吸引了一大批科幻影迷。但客观来看,短期内国产科幻片要超越《流浪地球2》并非易事,如何让这批刚刚接触科幻电影的影迷不至于太过失望,这对未来的创作者而言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对于中国科幻电影如何建立自己的美学体系这个话题,《流浪地球》系列概念设计师张勃认为,中国的科幻文学为中国科幻电影提供了特别好的科幻土壤,我们可以在故事中传递情感、表达中国人的思考,以内容为驱动,通过作品的积累,逐渐形成美学体系。
徐天华曾担任奇幻电影《寻龙诀》和科幻剧集《爱,死亡与机器人》概念设计,他提出,任何一个国家做自己的科幻和奇幻片,都要根植于自己的社会文化或流行文化土壤。我们需要更多作品来建立流行文化体系。
接下来有哪些科幻电影
对观众而言,接下来有哪些科幻电影可看是他们关注的。
此次在上影节上,《749局》《群星闪耀时》《莫莉的冒险》等科幻电影的项目方代表登台推介作品。
导演陆川推介了他的科幻电影《749局》。他表示,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一个年轻人如何最终克服自己内心障碍,拥抱世界的故事。在陆川看来,所有的科幻片一定要有强大的人物故事、强大的故事逻辑支撑。
“未来时空,中国航天员刘晨和她的伙伴们,在返回地球的途中,遇到复杂情况,失去了与地面的联系,万分危急时刻,航天员们收到了一条电子信号,而他们的命运也将被这个信号里隐藏的一段神秘代码彻底改变。”制片人张译文在推介《群星闪耀时》这部科幻片时,分享了影片的开发制作过程。
而让杭州影迷兴奋的是,讲述一个在家庭里发生的有趣的科幻电影《莫莉的冒险》,背景被设定在2030年的杭州。
如何在近未来的故事中既保留科幻的奇想,又有触手可及的现实质感?
该片制片人柳青伶介绍,他们一共做了四个努力:一是植物世界观的构建,这既是对人和人际关系的比喻,也是希望观众能从熟悉和亲切的元素切入去观看近未来的故事;二是既不脱离观众对机器人的印象,但又能对机器人阿鲁的设计产生惊喜感;三是为了保证影片科学逻辑的严谨和故事人物的可信;四是选择能高度贴合角色的演员。柳青伶想通过这部电影激励大家:“只要敢于冒险,一切皆有可能。”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